今天观看的几个教学片段中,北京林中弘老师的《环境问题的产生》给了我一定的启发。我有以下几点想法,请各位老师指正:
值得我们借鉴的是:
①选的案例非常好,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大胆的进行了舍取,详略得当。
导课采用了4个案例,分别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、洞庭湖面积的不断减小、内蒙古草原的退化、癌症村的出现等,既有典型性,学生又比较熟悉,这样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,学生就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这也应该是新教材所提倡的。
②资料的运用是这节课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。
能够充分利用资料,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工具,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。资料运用,可以有不同的形式,所以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。
但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问题:
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,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错误的和危险的,是得不偿失的。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沉重的环境代价做对比,这种设计方案比较好,但是操作上存在教师包办之嫌,令人失望的是课堂的后半部分变成了教师的全面介绍,学生的被动接受。